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回复: 0

邹旭诊室故事 | 摇头眨眼喉中叫,针药并用抽动止

[复制链接]

43

主题

0

回帖

13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1
发表于 2023-8-18 16: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栏,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10岁的小朋友刘某1年余前开始出现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生诊断为“小儿抽动障碍”,规律治疗1年余,家属自诉疗效欠佳。1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响愈发频繁,并逐渐出现不自主眨眼、鼻翼抽动等症状,后遍访亲友得知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擅于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曾治疗多名“抽动障碍”患儿,疗效显著,遂于2023年2月至邹旭教授门诊就诊。初诊时症见:喉中频繁发出“吭吭”似的清嗓音,伴频繁摇头、眨眼,难以自制,鼻翼抽动、双上肢肢体不自主震颤,头痛,无头晕,上腹部胀满疼痛,饭后明显,无腹泻,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受到严重影响,纳差,眠一般,二便调。舌淡嫩苔薄白,脉弦紧、尺脉弱。邹教授指出,凡年少者,脏气未充、经脉未实,易受外邪侵袭,当求之于经,诊断方面根据“年少求经”理论及长桑君脉法理论,结合患儿病史和症状特点,考虑该患儿病属太阴湿盛、少阴虚寒、厥阴风动,病机为上焦风火亢盛,中焦痰湿内阻,下焦阳虚寒盛,病位在肝、脾、肾,诊断为小儿抽动障碍,属中医“痉病”范畴,辨证为脾肾两虚、肝阳化风、痰火上扰证。治以温脾补肾、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方选渗湿和里汤合归一饮、桂甘龙牡汤加减。共7剂,日1剂,水煎服。其中,渗湿和里汤利湿泄浊,意在调畅中焦气机,归一饮促进升发,意在“少火生气”,桂甘龙牡汤重镇潜阳,并酌加皂角刺、代赭石、菖蒲、山栀等加强祛风清热化痰之功。另外,配合院内制剂益智宁神液宁神益智、健脾培肝,又施以平衡针针刺合谷、内关、太冲、太溪等穴调节脏腑经络、调和阴阳。同时,邹教授还嘱咐家属切勿因学习成绩等原因给患儿施以压力,不要过度关注疾病本身,而是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应保持其心情舒畅,平素多晒太阳以补充阳气,养成每天适量运动的好习惯,饮食方面则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服药一周后复诊,患儿喉中异常声响、双眼瞬目症状明显改善,无鼻翼抽动及肢体震颤,少许头痛,无腹胀腹痛,纳改善,眠欠佳,二便调。舌淡嫩,苔薄黄腻,脉滑数。邹教授结合脉症考虑患儿肾精渐充、痰湿之邪也逐渐从“鬼门”“魄门”消散,遂于首诊方药基础上减去大黄、黄连、泽泻、猪苓等泄热利湿之品,继予益智宁神液及平衡针治疗。患儿3月中旬再次复诊,家属大喜,自诉患儿近期纳可眠佳,二诊至今上述症状未再发作,心情畅快,学业成绩也随之提升,舌淡嫩苔薄白,脉滑。邹教授考虑患儿现正气已充、邪气已祛,但恐病情反复,遂守二诊方药治疗以巩固疗效,配合平衡针调和阴阳,并嘱患儿多加运动、多晒太阳。3月后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可,诸证再未发作,遂停用药物,仅施以平衡针刺配合生活干预、情绪调养等。中医方面,邹教授强调,患儿年幼,脾气亏虚、肾精未充,水液代谢失常则生痰生湿,日久化火生风流窜全身肢体经络,发为肢体震颤;肝开窍于目,肝风挟痰上扰经络则见双眼瞬目,上袭清窍故频繁摇头、头痛,上阻鼻窍可见鼻翼煽动;痰火上扰心神则精神涣散,故注意力不集中、眠差;喉中异常声响为肝风挟痰上冲气道之象;“肝常有余”乘于脾气,失于运化,则腹胀腹痛、纳差;舌淡嫩苔薄白为脾气亏虚之象;初诊时患者脉弦紧、尺脉弱,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脉弦紧主痛症,头痛、腹痛可参,尺脉弱为小儿肾精未充之佐证。总之,该患儿病因为先天之本未充、后天之本失养、肝气亢奋于上,肝风挟痰化火流窜全身,病性当属虚实夹杂。抽动障碍知多少?相关研究表明,儿童抽动障碍以5-12岁的儿童为多发人群,且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零食,如膨化食品、煎炸食品、功能饮料及罐头等,长期食用这些高热量、金属制品包装的食物,对儿童的思维、意识与记忆功能也会产生影响,引起神经系统病变,逐渐成为本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持久注视屏幕,以及情节紧张的画面也容易导致儿童视觉疲劳、使大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有可能是致使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将小儿抽动障碍视为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突发、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且随着病情的进展抽动部位和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病情初期主要为出现频繁不自主挤眉、眨眼、伸舌、点头等,后期则逐渐交替出现耸肩、口中怪叫、四肢抽动等,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以情绪和饮食的调控、心理行为干预以及使用镇静、抗癫痫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上述药物治疗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心动过缓、停药后出现反跳性高血压等,使得许多家长不愿服用药物治疗,该病的治愈率也相对较低。根据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归属于中医“痉病”“肝风”“慢惊风”等范畴,治疗上各医家间虽未形成共识,但大多从“肝”论治,或疏肝理气,或平肝降气。邹教授认为,抽动障碍的发生除了从“肝”论治外还与先后天之本密切相关,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提出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等生理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小儿患病具有容易内传脏腑经络的病理特点,但小儿脏气清灵,倘若治法得当,疾病也易趋康复。因此,本例患儿虽病程日久,且病情日渐加重,邹教授结合患儿就诊时正当春季万物生发之际,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顺应天时及小儿天性,谨守病机,针药并施,效如桴鼓。对于该病的治疗,邹教授主张针药并举、内外合治,精于方药而效于针刺,同时注重情志调畅和饮食的调控,通过培补先后天之本调动患儿自身正气抵御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抽动障碍如何调养?抽动障碍是学龄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对患儿学习、生活、心理、社交等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学校的教育带来极大困难。针对家中有抽动障碍的患者,除了施以正确的治疗外,邹教授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小妙招帮助加快疾病好转、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1、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尤其是在春季万物“发陈”的时候更应重视情志的调畅。邹教授指出,对于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或抑郁、易怒等,此时父母理应成为患儿最坚实的依靠,治疗期间不要给患儿施加压力,须保持耐心,多加心理疏导,保持患儿心情舒畅。同时,还可以通过按揉“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太冲穴)调畅情志,可顺应机体每日阴阳盛衰的生理变化进行按揉,如在清晨阳气逐渐上升时按揉5-10分钟,使肝气条达、心情舒畅。2、多晒太阳多运动,充养先天之本 《景岳全书》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先天之本尚未充足,此时可借助天之阳气扶助人之真阳,或通过“微动四极”生发阳气,充养肾精、肾阳。因此,邹教授常常建议此类患儿要多晒太阳多运动,在晒太阳和运动时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避免汗出过多导致皮肤晒伤、脱水等情况。3、调控饮食、顾护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温阳后天,而后天可滋养先天,二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因此,在充养先天之本的同时也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培补。邹教授强调儿童在脾胃的调养方面应当加以重视,稍有不慎便会伤脾损胃,变生他病。而脾胃的调养又重在饮食的调控,因此邹教授建议患儿宜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等绿色食物,避免或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同时,牛奶、鸡蛋、麦片、海鲜等“过营养化”食物的摄入也不宜过多,以能保证患儿必要营养物质的摄入即可。此外,“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邹教授还指出可以通过艾灸来充养先后天之本,家长可每日清晨艾灸患儿足三里、关元、气海、太溪、涌泉等穴位5-10分钟,起到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作用。邹旭诊室故事 | 血糖居高久不下,减肥泻火血糖平邹旭诊室故事 | 慢阻肺病频住院,攻补兼施喘息宁邹旭诊室故事 | 带状疱疹痛难忍 针药结合助安稳邹旭,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胸痛中心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擅长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及疑难杂病。主编专著11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次参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担任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领队、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负责人,所在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委会成员,广东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副组长,逆行河北、云南、福建、陕西、海南、四川等地,2022年初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2022年11月作为医院医疗队队长整建制接管广州琶洲方舱医院D19舱,得到患者和中西医同行的认可。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中国好医生”,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医学人物特别贡献者”,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健委“广东好医生”,广东省卫健委“抗击新冠病毒COVID-19最美逆行者”,广东医师协会“广东医师奖”等荣誉称号。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执行编辑:竹心有天审核校对:庄映格责任编辑:宋莉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